top of page

實習經驗分享

OTB00 洪毓翎學姐(目前正在芬蘭交換!)

● 實習與課程

是否跟學校連結,其實端看實習單位習慣用的理論和手法。至少在生理、小兒的部分,常見的評估方法或是測量工具應該多少都會學過;精神的話,各家流派不同,對不同診斷的了解過程、治療方法就差很多,甚至不同醫院設置病房的方式也不一樣。不過,實習就是學習的一個過程,跟學校所教有連結與否其實只是決定你之後要多讀多少。有時候會輕鬆許多,有時候會艱難到你想大喊:「算了!!」-但最後還是再苦都咬牙撐過去。 分享好的也分享不好的,這才是我們真實的生活。

● 小兒實習分享 小朋友常常是大家累得要命的原因,也是讓我們充滿能量的原因。治療病人的過程,其實就是跟小朋友玩遊戲。聽起來很爽啊!才不是好嗎……小朋友會玩得沒那麼輕鬆,因為治療師常常挑戰他們的能力(just-right challenge)。治療師也不輕鬆。要怎樣跟他們「玩」,從「玩」的過程可以觀察出什麼;除了開心以外,怎麼從「玩」裡面做治療、練習不同能力、促進發展階段,都是抽象又複雜的問題。

從建立關係、治療、評估,除了個案本身之外,很重要的是家人。和家人的溝通往往是治療過程最艱難的一部分。有些父母只是帶著小孩去醫院定時治療,回家卻沒有按著醫囑做;可能照顧小朋友的是24小時保母,父母對小朋友的了解不足;或是家庭環境影響教育環境,父母因經濟壓力沒時間陪伴孩子;又或是家庭本身就有自己還沒解決的事情,例如外遇、未婚生子、隔代教養等等。環境、重要他人也都是治療中不可或缺的角色;或許,治療師在小朋友的生命中的角色是神奇的理髮師-試圖將凌亂、脫序、打結的線條盡量理順,找出現在適合的髮型和顏色,維持或改變。

● 在芬蘭的職能治療 因為是外國人,我常常是個案感興趣的對象,對芬蘭的感想、對台灣的好奇幾乎隔幾天就會被問一次。作為一個新的環境刺激,當然要好好利用這優勢。語言,在國外實習一定是一個不小的問題,但同樣也是可以Therapeutic use of self的機會。個案明明就有英文底子,想跟我不透過翻譯的溝通,就一定要想辦法用英文或是肢體語言,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挑戰他們自己的能力。

和芬蘭的個案相處,很重要的一點是:在給予協助前要詢問。芬蘭人的獨立觀念很強,沒有事先詢問就協助他們,有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好像被侮辱了。儘管再困難,他們都想自己試看看。台灣因為有文化上的影響,尤其是「孝順」觀念,覺得讓老人家自己來、不請個看護幫忙,就是不孝的行為。

bottom of page